日期:2022.10.10
這一集和下一集的內容會專注在活人能夠替亡人所做的善功。
一般來說,從遜尼派的觀點來看,我們都相信活人可以替亡人行善,但是具體上有哪些行為是被允許或禁止的則是常常被爭論的。有些聖訓有非常明確的提及,但同時也有些聖訓是比較含糊的。我們首先來看對於這件事有明確提及的聖訓。
首先,有三個明確提到能夠使亡人受惠的行為,源自眾所周知、著名的聖訓:
當一個人歸真後,他所做的所有的善功都會結束,除了三個:延續性的施捨(صدقة جارية)、使他人受惠的知識(علم ينتفع به)、以及一個虔誠、端正的孩子為他父母做的祈禱(ولد صالح يدعو له)。
這則聖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把它和其它聖訓比較時,我們會注意到一個區別:關於在墳坑中受惠這件事的聖訓,一直以來都是由聖門弟子一一來詢問聖人各種可以採取的行為是否被允許,但是在這個聖訓中,是由聖人本人直接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صدقة" 這一詞就是「施捨」的意思,而 "جارية" 則是「持續進行」的意思。"صدقة جارية" 就是非一次性的捐獻,而且是會一直持續讓他人受惠的行為。捐贈食物或衣服等等都算是一次性的施捨,但是像建立清真寺、孤兒院等等就算是一種延續性的施捨。
這種知識不分多寡,只要是亡人在生前曾經傳授過的知識,而在他歸真後有任何人從他所傳授的知識中受益,他都會因此而受惠。其中一種例子就是教導別人如何禮拜:假如你曾經教過別人禮拜,就算你歸真了,他仍然在世時所禮的每一拜都會讓你從中受益。
這一種類當然也涵蓋了宣揚伊斯蘭教的行為、幫助一個原本信仰較薄弱的人回歸伊斯蘭正道的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宣教(الدعوة)。聖人曾經在一則聖訓裡說了:
假如一個人呼籲別人遵循正道,他會同時得到那些因為他而行善的人所得到的回報;假如一個人呼籲別人遵循錯誤,他也會同時得到那些因為他而作惡的人所得到的回報。
在聖訓當中所描述的不只是普通的孩子,而是一個虔誠、品行端正的孩子。聖人特別提及到孩子的素質的原因可想而知,是因為孩子的人格素質和父母的教養有直接的關聯。父母花了自己人生一大部分的時間和金錢投資在孩子的未來,而在他們去世後將開始獲得他們當初努力的回報。這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的信仰的虔誠度是會直接地影響到他所做的祈禱:信仰越強烈的人所做的祈禱也就相對地越容易被接受。
以上三點是聖人告訴我們在死後仍然能夠使我們受惠的行為。事實上,這三點其實都可以被歸類成其中的一點,那就是 "صدقة جارية"(延續性的施捨)。而聖人之所以另外提及其它兩點(散播知識、為父母祈禱)是為了要強調它們的重要性。
但是,上面所提到的三點和替亡人行善這件事情本身其實是沒有關連的:上面的三點所講述的是亡人自己在生前所做的某些事情,而在他離開今世後仍然使他受惠的。
有些學者會把祈禱和求恕饒這兩者分為不同的行為。儘管說確實這兩者之間有細微的差距,不過整體上來講它們倆是相同的。為亡人祈禱可以是:
諸如此類。
求恕饒則是最好的祈禱之一:除了單純為歸真的穆斯林祈求真主寬恕他在今世的所有罪過之外,也可以祈求真主將他的罪過轉換成善功。
為亡人祈禱或求恕饒仍然不屬於替亡人行善的行為,因為實際上是在向真主祈求饒恕亡人的罪過,而不是直接將自己的善功贈予給亡人。
也有些人會把這一個行為和上述所提到的為父母祈禱這個行為重疊在一起,不過為亡人祈禱這個行為是較為廣泛的,因為受益的對象可以是任何穆斯林,而不是僅限於自己的父母。
真主在古蘭經中就教導了我們應該要為已經歸真的穆斯林們祈禱。古蘭經當中有一段非常經典、針對已經歸真的穆斯林的一段祈禱文如下:
رَبَّنَا ٱغْفِرْ لَنَا وَلِإِخْوَٰنِنَا ٱلَّذِينَ سَبَقُونَا بِٱلْإِيمَٰنِ وَلَا تَجْعَلْ فِى قُلُوبِنَا غِلًّا لِّلَّذِينَ ءَامَنُوا۟ رَبَّنَآ إِنَّكَ رَءُوفٌ رَّحِيمٌ
我們的主啊!求你赦宥我們和我們之前已經歸信的弟兄,求你不要讓我們對歸信的人心存怨恨,我們的主啊!你確是仁愛的,確是至慈的。
另外,為亡人舉行葬禮本身就是在為亡人祈禱和求恕饒,而我們在禮葬禮的時候就可以唸這一段經文為歸真的亡人求恕饒。如果沒有特別把阿拉伯文的經文背起來,也可以用自己知曉的語言,並且誠心誠意地幫亡人祈禱。我們希望他人如何幫我們自己祈禱,我們就應該如此地幫他人祈禱。
從許多聖訓當中我們得知為已歸真的穆斯林祈禱的最佳時間點有兩個:舉行葬禮當下以及將遺體埋進墳坑後。當然,在這兩個時間點以外做都是可以的,但在這兩個時間點應該更要特別為他們祈禱。
先知(求主賜他平安)在一則聖訓當中教導我們可以為已經歸真的父母親做哪些事情:
我們和使者坐在一起時,一名巴努·薩拉馬(بني سلامة)的人走過來問他:「真主的使者啊!在我的父母歸真後,我還有辦法對他們做出任何孝親的行為嗎?」他回答說:「可以:為他們祈禱、為他們祈求寬恕、履行他們在生前的諾言、探訪他們的親友並且善待他們。」
這則聖訓所提到的行為仍然不屬於替亡人行善的行為,但是是孩子可以為已歸真的父母所做的事情。聖人所提到的這幾點當中有一點是非常有趣的,那就是探訪父母的親友。這些親友當中有許多是身為孩子的我們不常與他們溝通聯繫的,但是為什麼聖人卻鼓勵我們去拜訪他們呢?原因在於,當我們和這些父母的親友們聊天時,畢竟是因為父母的關係才見到面,主要談論的話題自然而然也都是關於自己的父母。當談論到自己父母時,我們同時也會為他們祈禱、求恕饒,談著談著心理上也會舒服一些。
上面提到的幾項都不屬於直接替亡人行善的行為,現在我們才正式進入這個部分。有好幾則聖訓暗示我們可以以亡人的名義施捨:
有一人到使者面前向他詢問:「我的父親在歸真時留下了一筆財產,而他並沒有留下任何遺囑。我如果以他的名義把這筆財產捐贈出去的話能夠減輕他的負擔嗎?」使者回答:「可以。」
這則聖訓並沒有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可以直接以亡人的名義行善,因為這則聖訓當中提到的是利用亡人原本就有的財產來施捨。儘管如此,還是有其他聖訓告訴我們可以這麼做:
有一人來到使者面前和他說:「我的母親突然間歸真了,我認為她如果還在的話她會交代要將她的財產施捨出去。我如果以她的名義替她施捨的話,她會得到回賜嗎?」使者回答:「會」
這則聖訓就非常明確了:我們可以為亡人施捨,而且並不僅限於亡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
有另一則類似的聖訓,由聖門弟子薩阿德·伊本·烏巴達(سعد بن عبادة)向聖人詢問:
薩阿德為了某一次戰役中和先知一起出征,而他的母親這時在麥地那歸真了。薩德被告知了這件事,並向先知說:「使者啊,如果我代表她施捨,會對她有好處嗎?」先知回答說:「會」薩阿德因此在先知的面前作證說:「我將某某花園(由薩阿德命名的幾個花園)以她的名義捐贈出去」
這則聖訓不只明確地告訴我們可以替亡人施捨,甚至還能夠一石二鳥,做到延續性的施捨(花園不斷地使他人受惠)。
上述所提到的幾點告訴了我們,當我們其中一位親朋好友歸真時,我們首先可以和他的家人們團聚,並施捨各自部分的財產,再以歸真的亡人的名義去做延續性的施捨:設立孤兒院、學校、開鑿水井等等都可以。
下一章:替亡人行善(二)
© 2024 Islam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